在抗日战争的烽烟岁月中,中国教育事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,无数学校毁于战火,师生被迫流亡。国立第三中学(简称"国立三中")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,成为抗战时期西南地区教育救国的重要阵地。这所学校不仅承载着保存教育火种的使命,更以独特的... 暮光文学网

第1章

在抗日战争的烽烟岁月中,中国教育事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,无数学校毁于战火,师生被迫流亡。国立第三中学(简称"国立三中")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,成为抗战时期西南地区教育救国的重要阵地。这所学校不仅承载着保存教育火种的使命,更以独特的办学实践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,在贵州教育史乃至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一、烽火催生:国立三中的建校背景与缘起

(一)战火肆虐下的教育危机

1937年"七七事变"后,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,华北、华东、华南等大片国土沦陷。这场战争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,据统计,至1938年,全国108所专科以上学校中,有91所遭日军破坏,其中25所被迫停办。中小学教育更是损失惨重,仅江苏省就有70%的中学和50%的小学毁于战火。北平大学、南开大学、清华大学被迫南迁,组成西南联合大学;复旦大学、中央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内迁,开启了中国教育史上规模空前的大迁徙。

在这场教育大迁徙中,流亡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。他们大多出身书香门第,因战争失去家园,被迫离开熟悉的校园。有的学生徒步数千里,穿越敌占区;有的家庭为了让孩子继续学业,倾家荡产筹集路费。来自浙江的一批学生,在流亡途中遭遇日军空袭,20余人不幸遇难,但幸存者依然坚持前行。许多学生为了躲避战火,不得不绕道而行,途经河南、湖北、湖南等地,穿越崇山峻岭,历经数月才抵达大后方。

(二)战时教育的战略布局

面对严峻形势,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大后方设立国立中学,专门收容流亡学生。这一决策不仅是为了延续教育火种,更是为了培养未来建设国家的人才。1938年,教育部陆续在四川、贵州、陕西等地设立了22所国立中学。这些国立中学的设立,旨在为流亡学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,同时也为抗战胜利后的国家重建储备人才。

选择铜仁作为校址,有着多方面的考量。铜仁地处黔东要冲,素有"黔东门户"之称,地势险要且交通相对便利。当时,川黔公路已经通车,为师生的迁徙提供了便利条件。同时,当地社会环境相对稳定,民风淳朴,能够为师生提供较为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。此外,铜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宽松的办学空间,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条件。

(三)筹备与建立

1938年秋,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筹备"国立贵州中学",校址选定在铜仁老城区付家山下。筹备工作由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周邦道先生负责。周邦道早年投身教育事业,曾参与创办江西国立中正大学,有着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。在他的带领下,筹备团队克服重重困难,仅用数月时间就完成了学校的组建工作。

筹备期间,团队面临着诸多困难。首先是校舍问题,由于时间紧迫,无法新建校舍,只能将当地的祠堂、庙宇改造成教室和宿舍。其次是师资问题,为了吸引优秀教师,筹备组派人前往沦陷区,动员愿意南迁的教师加入。最后是物资问题,教学设备、教材教具都需要从沦陷区或其他地方运来,运输过程充满艰辛。

1939年2月,学校正式定名为"国立第三中学",周邦道出任校长。建校初期,学校规模较小,仅有教师50余人,学生800余人。但随着更多流亡学生的到来,学校规模迅速扩大,最高峰时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,教师队伍也发展到300余人。学校设立了初中部、高中部和师范部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。

二、风雨征程:艰难办学的历史轨迹

(一)千里流亡与艰难建校

国立三中的师生来源极为广泛,涵盖了来自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山东等20多个省市460所学校的流亡学生。他们的流亡历程充满艰辛,许多人徒步数千里,穿越崇山峻岭,躲避日军轰炸。有的学生在途中失去亲人,成为孤儿;有的身无分文,靠沿途乞讨维持生计。

抵达铜仁后,师生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。学校初创时期,物资极度匮乏,校舍严重不足。师生们因陋就简,将当地的祠堂、庙宇改造成教室,用木板搭建课桌,以石板为黑板;宿舍则是通铺草垫,每逢雨天,屋顶漏水,地面泥泞。教师们的生活同样艰苦,他们往往身兼数职,既要授课,又要参与学校建设,甚至亲自为学生做饭。

尽管条件艰苦,师生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。他们自发组织起来,修建操场、开垦荒地、搭建简易校舍。课余时间,学生们帮助教师备课,教师则指导学生学习,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。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生产劳动,开垦荒地种植蔬菜,以解决食物短缺问题。正如校歌所唱:"我们是流亡的儿女,在烽火中成长......"这首歌不仅表达了师生们的心声,更成为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。

(二)严谨治学与特色教育

尽管条件艰苦,国立三中始终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。学校参照战前标准设置课程,涵盖国文、数学、英语、物理、化学等基础学科,同时开设抗战教育、军事训练等特色课程。为保证教学质量,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,要求教师认真备课,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和评估。

在教学方法上,学校注重因材施教,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长进行分类教学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,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;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,则开设提高班,拓展其知识面。学校还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,成立了各种学习小组和学术社团。例如,数学兴趣小组定期举办解题竞赛,文学社团创办了校刊《烽火》,发表学生的优秀作品。

为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,学校鼓励师生自制教具。物理教师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发电机模型、滑轮组等实验器材;化学教师收集草药讲解药理知识,利用简易装置进行化学实验;生物教师则带领学生采集标本,制作生物模型。图书馆藏书稀缺,学生们便自发组织"图书交换会",共享有限的书籍。这种"自力更生"的教育模式,反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。

(三)师资队伍建设

国立三中能够在艰苦条件下保持较高的教学质量,关键在于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。教师大多毕业于国内知名高校,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。他们中既有像周邦道这样的教育管理专家,也有像文学家吴奔星、地理学家叶大年这样的学术精英。

为提高教师待遇,学校想尽办法改善生活条件。尽管物资匮乏,但仍尽力保证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。学校为教师提供住房,虽然简陋但能遮风挡雨;在食物供应上,优先保障教师的需求。同时,学校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,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和教学研讨活动,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。学校还设立了教师进修基金,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。

这种重视人才的办学理念,吸引了众多优秀教师前来任教。一些教师放弃了在沦陷区相对安逸的生活,毅然加入国立三中。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,更以自己的言行感染着学生,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。

三、薪火相传:教育成果与历史影响

(一)英才辈出的教育奇迹

在国立三中办学的8年时间里(1938 - 1946年),共培养学生逾万人,其中许多人成为各领域的杰出人才。据不完全统计,校友中产生了2位院士、10余位大学校长、数十位知名作家和艺术家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,在地质矿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。他长期从事矿物学、岩石学和地质构造学研究,其研究成果对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著名作家吴奔星,以其诗歌和文学评论蜚声文坛,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。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光明的追求,激励着无数读者。教育家廖延雄,长期从事农业教育工作,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。他创办了多所农业院校,编写了大量教材,为我国农业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这些校友的成就,印证了国立三中"逆境育英才"的办学奇迹。他们不仅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,更将在国立三中养成的坚韧品格和爱国情怀,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。

(二)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

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,成立了话剧团、合唱团、篮球队等社团。这些社团活动丰富多彩,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,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。

1941年,学校话剧团排演的《雷雨》在铜仁公演,轰动一时。从剧本改编、角色选拔到舞台设计,全部由师生独立完成。演出当天,剧场座无虚席,连过道都站满了观众。这场演出不仅展现了师生们的艺术才华,更表达了他们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黑暗的控诉。

学校篮球队多次战胜当地驻军,展现出师生们昂扬的精神风貌。体育活动的开展,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,更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。此外,学校还定期举办运动会、文艺汇演等活动,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。

(三)文化交融与地方发展

国立三中的迁入,为铜仁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融。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将不同地区的语言、风俗、艺术带入当地,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。学校定期举办文化讲座、艺术展览,邀请知名学者和艺术家到校讲学,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。

同时,学校积极参与地方建设,教师们义务为民众开办夜校,传授文化知识;学生们深入乡村开展抗日宣传,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。据统计,学校开办的夜校累计培训学员2000余人次,为提高当地民众的文化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学生们还组织了抗日宣传队,通过演讲、演出等形式,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。

这种文化互动,对铜仁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它不仅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,更为后来铜仁成为黔东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奠定了基础。学校的存在,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,促进了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。

(四)精神遗产的传承

抗战胜利后,国立三中完成历史使命,于1946年交由贵州省接办,更名为"贵州省立铜仁中学"。尽管学校实体不复存在,但其教育理念和精神遗产得以传承。如今的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,作为国立三中的延续,始终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,将"爱国、奉献、坚韧"的精神融入办学实践。

学校通过校史教育、主题活动等形式,传承国立三中的优良传统。每年新生入学,都会组织参观校史馆,聆听老校友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。学校还定期举办"国立三中精神研讨会",邀请专家学者和校友共同探讨国立三中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。此外,学校将国立三中的校歌作为校歌之一,让师生们在歌声中感受那段峥嵘岁月。

这种教育方式,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认同感,更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。如今的铜仁一中学生,在学习和生活中传承着国立三中的精神,在各个领域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风采。

四、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

国立三中的建校历程,是一部在战火中坚守教育使命的奋斗史。它不仅为流亡学生提供了求学机会,更以独特的教育实践诠释了"教育救国"的深刻内涵。这所学校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卓越教育成就,成为中国抗战教育史上的光辉典范。

在当今时代,国立三中的办学经验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首先,它告诉我们,无论条件多么艰苦,教育者都应坚守育人初心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国立三中的师生们克服了重重困难,坚持办学,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。其次,它证明了教育的力量可以超越战争的阴霾,知识的光芒能够照亮民族的未来。在困难面前,教育不仅是一种传承,更是一种希望。

此外,国立三中的教育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例如,注重因材施教、鼓励自主学习、强调全面发展等理念,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学校在艰苦条件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做法,也值得现代教育借鉴。

回首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国立三中不仅是一所学校,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。它用实际行动证明,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,知识是战胜困难的力量。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,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。

上一章 继续阅读 下一章